剧情介绍
《小委托人》一部反映人心,解读人性的韩国电影,延续韩系影视惯有的“深情风”,用一场“继母打死7岁弟弟,却要10岁少女承担罪责”的故事,给人们上一堂荒唐的课程。如果犯人知道自己哪里错了,那他们将会发现罪恶总在道德的边缘,正义只会迟到,不会缺席。
导读:这是一部由张圭声执导,李东辉、柳善、崔明彬、李柱原主演的韩国电影,该片于2019年5月22日在韩国上映。观影后给我的感受是:“虐童”的背后不仅仅是罪恶,还有人心的沦丧,道德的缺失。许多表象的美好并不是美好,看不透虚妄我们终究是受骗者,脱下被虐儿童的衣裳,那满身的伤疤便是人性的见证。
与现实的“虐童”事件不同,《小委托人》在现实的基础上加上了一层“人心”转变的过程,从多彬姐弟起初对律师郑烨的友好,到姐姐因为弟弟的死而表现出来的敌意,再到最后选择相信郑烨,从姐姐多彬的态度转变,我们可以看出这其实是一场人心与人性的较量。
由李东辉饰演的郑烨是一名一心想去首尔工作的律师,因为一次面试中过于理性的表现他错失了机会,从小失去父母的他只能暂住在姐姐家里。姐姐看不下弟弟这般荒废,于是给他安排了一份福利院的工作,这场故事便由此开始。
整场电影围绕着郑烨如何处理这起“虐童案”展开讲述,从他和多彬(崔明彬饰)、敏俊(李周元饰)意外结缘,到最后他携手多彬揭开继母的罪恶面目,我们能看到了人心战胜了人性,正义最终必会降临。
本文将从人心的防线、人性的底线两个方面阐述这部影片带给我们的感受。
人心的防线
《小委托人》这部电影中,郑烨有三个表现让他突破了多彬姐弟心里的防线:
- 肯定多彬的做法;
- 答应帮忙找妈妈的照片;
- 临行前给予姐弟希望。
1、肯定多彬的做法
像是多彬这样的孩子相信还有很多,因为他们话语的份量得不到大人的认同,所以他们选择沉默,我们常说“童言无忌”,却总是把孩子的意思忽略,慢慢的孩子们变得少言寡语,心里的情绪只能自我堆积和消化。
其实,孩子们需要的不过是大人的肯定,撒谎不是天性,而是恶习,他们的每句话并不是谎言为何得不到别人的认可,我想这正是为何在多彬得到郑烨肯定的时候开始选择信任他的原因。全世界如果只有一个人相信我,那他绝对会成为我生命中的指引,多彬正是从郑烨身上看到了希望。
2、答应帮忙找妈妈的照片
而对于多彬姐弟来说,找寻妈妈的照片是他们一直以来的梦想,能有一张妈妈的照片就像是奢望。如今,郑烨虽是佯装答应帮忙,但至少这给姐弟的漫无头绪带来一点曙光。从电影中我们能了解到,多彬姐弟家中有关妈妈的照片都没了,可他们还是经常想象妈妈的样子,对母爱的渴望从未减弱。
我们不难看出多彬姐弟两人的命运里尽是“欺迫”,“欺”,是他们父亲刻意销毁妈妈的照片,妄图隐瞒孩子们某些事情的真相。“迫”,是这个为人父母的男人,加诸在姐弟两身上的情绪,竟然没有丝毫父爱,仅仅是为了利用孩子们谋取私利。
3、临行前给予姐弟希望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我想对于多彬姐弟来说,郑烨的出现就是他们抓住美好的希望。
郑烨在福利院工作不过是他的过渡,与姐弟相识不久后,他终于等来了首尔律师所的工作邀请。临走前他给了弟弟敏俊五万韩元,答应回来以后会再带他们去汉堡店,还把敏俊喜欢的猩猩玩具送给了他。姐姐多彬要了郑烨的名片,方便日后联系,可她明白这个男人也许再也不会回来,但毕竟郑烨是他们内心唯一的寄托,留下一张名片对她还说还有一点期盼。
人心并没有那么复杂,你对我好,相信我,就能得到我全心全意的信任。多彬姐弟并不是年少无知,而是他们的生命里太缺乏信任,他们的父亲并不是什么好货,对于未来,他们除了迷茫,只能从郑烨这里获取到一丝欢乐。
人性的底线
“虐童”事件不是罕事,现实生活里,“虐童”常常成为新闻热点。《小委托人》不仅仅讲述了“虐童”是一种残暴的人性表现,还讲述了继母的人性、亲生父亲的人性还有老师的人性,每个人都有他的人性底线,只不过有些人超过了这条底线。
(一)、老师的人性
《小委托人》中的这个老师,似乎完全脱离了老师的身份,多彬曾向她请求帮助,而她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直接忽略了多彬的请求。
多彬被打留下了脖子上的伤疤,老师明明看到这道显眼的疤痕却表现得“视而不见”,“虐童”事件的悲哀,不仅是父母的人性表现,更是知情者知而不言的后果。要是她率先提多彬被虐一事,我想这个社会对多彬姐弟的关注肯定更多,如果能够得到社会的帮助,敏俊也不至于被继母打死。
敏俊的死,我想这位老师脱离不开关系,她不是直接犯罪者,但她纵容了罪恶继续。
(二)、亲生父亲的人性
如果说这是一位父亲,我真不愿相信这两孩子是他的亲生骨肉,任由孩子被继母虐待、殴打,不管不顾,难道“虎毒不食子”的父爱在这位父亲面前如此不堪吗?
不说这位父亲对待孩子们被打的态度,他还有两个地方的表现同样将人性的底线挑破:
第一、家中没有一张孩子妈妈的照片。
第二、两个孩子是他领取社区捐款的理由。
试问这世上谁不爱自己的妈妈,他作为孩子的父亲,并没有给孩子们带来温暖不说,没有给孩子们留下一张妈妈的照片,这不是剥夺了他们最原始的渴望吗?妈妈的模样要靠想象去拼凑,而那终究是一个模糊的印象,这让多彬姐弟怎么去回忆母爱的温暖。
更令人发指的是这个父亲带着两个孩子的目的,居然是为了领取社区给两孩子的捐款,什么时候孩子成了大人的“摇钱树”,因为金钱才觉得孩子有作用。
多彬和敏俊的爸爸,真正是把人性的恶毒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不怪他给多彬姐弟找了继母,但我谴责他对待孩子的态度,以及这两处突破人性底线的地方。
(三)、继母的人性
“继母的人性”--这才是《小委托人》这部电影的重点,从中,我看到的不止是一个人的恶毒,更多的是人性的失常。
继母智淑(柳善饰)虐待儿童,残忍虐杀敏俊,甚至整日殴打姐弟,这一切行径都是人性极端的恐怖表现。可我想说的不是这种表现,而是她虐杀了敏俊后,还要多彬承担罪责的行为。在我看来,这不仅是智淑的恶毒之处,更是她人性缺失的地方。
智淑的人性少了关爱,少了正确的思想,也少了认错的勇气。
她虐待多彬姐弟,也许是因为这两孩子不是她亲生的,所以她无法投入关爱,可这不能成为她动不动就虐打孩子们的理由。再看她每次出手虐打他们的起因,因为敏俊把食物掉在桌上被打,因为郑烨的名片被打,以及发现敏俊有五万韩元(郑烨所赠)被打,从每一次被打的原因来看,全是智淑缺少正确的做人思想,过于偏激导致。
影片结尾,郑烨拿出重要证据证明敏俊的死和多彬无关,真正的凶手其实是继母智淑。看完证据后智淑还为自己辩解道:“我只是做了任何一个母亲都会做的事情,谁不打孩子啊”,而郑烨反驳道:“你配吗?”我认为智淑根本不配称为母亲,母亲应该是教会孩子如何成长,而不是像她这样心狠手辣。
从继母智淑让多彬为其顶罪,到最后依然为自己辩解,我们不难看出这个女人已经失去认错的勇气。这就好像所有犯错的人,他们永远不会轻易承认自己的错误,因为承认了,就代表失去反抗的底气。
结语
人们总是自说高尚,却始终没有领会高尚的定义,在人心与人性的较量中,人心战胜人性才是所谓的高尚。人性能操控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却无法扭曲人心的方向,我们自持本心,这才能从人性的束缚中脱离。
人心代表正义,人性代表邪恶,正义也许会迟到,但它绝不会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