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文/阳光小房子
雨果曾说过:善良既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便几乎优于伟大的人。
豆瓣8.1评分的电影《美好人生》就讲了一个善良的孩子让这个世界变好的故事。
在拉斯维加斯某个学校的社会课上,尤金老师在跟七年级的孩子讲人和社会的关系,倘若不了解这个社会,未来就会感觉与世界格格不入。
他第一节课就布置了一个作业:想到一个改变世界的方法,并付诸行动。
班里的孩子都是象征性的做了捡垃圾或是回收传单的小事,有一个男孩特雷弗却做了不寻常的“大事”。
他骑着自行车,四处找需要帮助的人,最终把目标锁定在一个流浪汉身上,男孩把流浪汉带回家,给他吃通心粉喝牛奶,让他住在家里的车库里,还允许他在自己家里洗澡。
男孩拿出自己的零花钱给流浪汉,让他去买像样的衣服,之后再去找一份工作。
其实男孩家并不富裕,他的母亲靠打两份工维持生活,分别是在酒吧和游戏机厅,她跟儿子的关系并不好。因为她酗酒成性,喝醉了根本就不会管儿子。
当她发现儿子把流浪汉带到自己家时,当场就怒了,直接把流浪汉赶出了家门。
第二天她在家睡觉时,听到车库里有动静,就拿着一把枪过去了,她发现那个流浪汉在车子下面不知在干什么。交涉之后才发现,流浪汉是在修她家的皮卡车,因为他接受了特雷弗的帮助,所以他也要帮助出了特雷弗以外的3个人。
他把车子修好了,并且告诉男孩的妈妈,这样的话车子会好卖一些。并且他通过特雷弗的救助,找到了一份管住宿的工作,马上就会离开他们家了。
特雷弗的妈妈,这一刻被自己的儿子所做的事震撼了,她内心种下了善良的种子,请流浪汉喝了一杯咖啡。
1
特雷弗用笔记本画下了一个图标,他希望自己帮助3个人,之后这3个人每人再帮助3个人,如此传递下去,就会呈指数级增长。
梦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
特雷弗发现,他救助的流浪汉又开始吸毒了。他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流浪汉的名字上打了个×,那一刻他有点失落。
他努力想撮合自己的妈妈和尤金老师在一起,可是因为成年人之间对感情的恐惧,对亲密关系的抗拒,他们相恋的路并不顺利。
一次下课之后,尤金问特雷弗为什么要逃自己的课。特雷弗说,让爱传出去根本没用,连我自己都做不到。
原来特雷弗看到自己同学亚当被别的同学欺负,本来想上前帮忙的,可是因为对方人太多,他就退缩了,眼看着亚当被他们扔进了垃圾箱,却无能为力。
他告诉老师,他这么努力的去做好事,不是为了能够取得高分,而是想看看世界会不会真的改变。
这一刻,他内心有些失望,甚至有一点点绝望袭来。
演员孙俪在10多年前,曾经救助过一个学生,她每个月会给这个男孩500元的生活费,一直资助到大学时期。
可是这个孩子却把孙俪的资助当成了理所当然,他上了大学之后,让孙俪帮自己买了手机,还想要孙俪帮自己报销花费和疫苗费等等。
孙俪觉得这个孩子有点过分,毕竟已经成年,可以通过勤工俭学来自食其力了,她就拒绝了男孩的无理要求。
之后男孩便用各种渠道黑孙俪,还想把孙俪搞到身败名裂。孙俪为此事伤透了心。
不过孙俪依然是个非常有爱的娘娘,她在微博里经常会号召大家一起去收养宠物,没有因为一次受伤,封锁自己的爱,依然选择把爱传出去。
艾佛烈德德索萨在他的诗歌中曾说过:去爱吧,如同从来没有受过伤害一样。尽管要做到很难,但依然有人选择坚持奉献爱,给别人温暖的问候或是帮助。
2
在电影的开始,纽约的街头,一个记者去犯罪现场采访,室内的劫匪开着车从房子里冲出来,直接把记者的车撞的稀巴烂。
当时下着大雨,警察们忙着去追罪犯,他无助的站在雨中,看着自己稀碎的车。
这时旁边来了一个穿着雨衣带着狗的人,直接给记者一把捷豹车的钥匙,并且告诉记者他可以拥有这部车,不过他要把爱传出去。
记者很疑惑,他不敢相信这个世界有这样的好事,甚至怀疑送他车的人有什么阴谋。
可真的没有,他获得了一辆非常好的车。
身为一个记者,他特别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这个律师会送给自己车。经过他不断地追问,律师才告诉他原委,女儿哮喘病发作去医院排队时,病人很多,排了很久的队,喘的情况很严重,但护士却依然按照规矩,先医治别的患者。
这时一个黑人用枪威胁护士,让她尽快救助他的女儿,他女儿的病情才得以被控制。
因此这个律师要负责把这份爱传出去,于是这份爱就传给了这个倒霉的记者。
记者本能去找那个黑人,之后追踪到了一个老太太身上。
这位老太太就是特雷弗的外婆,正是这位老太太救了那个被人追杀的黑人。
记者问这个在监狱里的黑人,为什么你要做好事?黑人原话是这样的:因为没有人能告诉我,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听到这句话时,我为之一振。把爱传出去就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做法,不是顺势而为,而是积极主动地自我选择。
这个黑人打破了人们对他们这个群体的认知,他跳脱了别人给他们的标签和限制,他曾经偷过东西,但并不代表他不能选择做好事,因为人无论在何种境地,都有选择的能力。
当下非常流行的解释人的行为和态度的三个方法是这样的,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一起使用。
有人认为人性是由基因决定的,若是胆小怕事,那么上一辈乃至更久远的祖先体内一定有这样的基因。
有人认为人性实由心理决定的,倘若父母从小教育他不要太爱表现自己,那么以后倘若学业或是工作表现不出色,就会把问题归咎于童年的影响。
有人认为人性由环境决定,倘若别人都是冷漠的,那么自己也要冷漠。倘若大环境中人都不会互帮互助,那么自己也不需要做多余的事。
这三种解释方法都用的一个原理,就是刺激-回应理论,把人的行为和态度完全和外界环境挂了钩,认为人的行为态度都不能自由选择。
刺激-回应理论是科学家对动物实验之后得出的理论。可实际上人和动物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人永远有自由选择的能力。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有这样一句话: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的抉择,而不是外在的环境,人类应该有营造有利的外在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3
特雷弗想要世界变好的愿望,并没有从他失望那一刻破灭。
流浪汉因为戒不掉毒瘾,很丧气,却在路边发现了一个想要跳河的姑娘,他把爱传了出去。
特雷弗的妈妈主动去跟自己的外婆和解了,并且外婆被允许可以参加自己的生日聚会。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特雷弗说,习惯于生活现状的人改变真的很难,不过一放弃,所有人就输了。这句话让尤金老师重新选择和他的妈妈在一起了。
采访结束时,他看到同学亚当被欺负,这一次他勇敢的冲了上去,保护了亚当。最后他被人用刀捅死了。
之后这件事几乎轰动了整个拉斯维加斯城,数以万计的人来悼念他,给他送花送礼物。
这个12岁的男孩做了几件“不起眼”的小事,却影响和改变很多人对人性对善良的认知。
知乎上有个问题“人为什么要善良”,有个高赞回答,其中有一句话:我很乐意帮助别人,虽然有时候,我的善意别人欣然接受,却并不感谢,但是这不妨碍我做一个善良的人。
很多时候和孩子一起过单元的铁门,如果有路过的人,我都会有意的让别人先过,孩子看到我这样,他也成为了那个总是帮助别人开门的人。
有的人接受帮助会说谢谢,有人不会感谢。孩子曾经问过我,为什么我帮他开门,他没有感谢我。我说,我们开门并不是为了让别人感谢我们,而是因为我们认为这样做是一种礼貌,是一种内心善良的表现。
之后,孩子便把帮别人开门,当成了一种自动化的行为。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真的跟这部电影的主题完全契合了。
4
做为一个成年人,很容易被自己的经验限制,认为人间不值得,认为世界很冷漠,认为人和人之间的感情很脆弱,于是把自己包裹在一个小小世界里,不敢也不想去奉献自己的善良和热情。
而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幻想,他们渴望做好事,渴望能够做大事,渴望能成功,渴望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就像七年级的特雷弗,他努力去做好事,用温柔和爱去帮助身边的人,几个小小的行动让这份善意从拉斯维加斯传到了纽约,之后还会传到更多的地方。
陈丹青老师曾说过:很多人以为自己可以教孩子,其实如果我们愿意向孩子学习,你就得救了。
孩子是来引领成人,拯救世界的。被孩子影响的不止是他的家人,还有他奉献出爱的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