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文|克劳斯·费舍尔
1931年,德国柏林获得奥运举办权。当时在野的纳粹党出自种族主义的本能反对柏林举办奥运,纳粹党机关报还斥责德国运动员在1932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中与有色人种一起比赛,有失雅利安人的身份。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对举办奥运的态度发生了极大转变。他发现,奥运会是一个理想的宣传舞台,是公开展示和大型集会的最佳场所。气势恢宏的体育场馆、热闹的圣火传递仪式、别出心裁的奥运纪录片、破纪录的运动壮举......都是最好的国家广告。
首开电视转播开幕式先河
诞生于德国的电子电视转播技术被纳粹充分利用,电视台用50种语言向全世界直播万字旗下的比赛现场,在黄金时段发送希特勒特写镜头。加上3000多个广播节目,给纳粹政权带来巨大的宣传成效。
希特勒在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开幕式上
第一届拥有纪录片的夏季奥运会
《意志的胜利》的导演莱妮·里芬施塔尔在希特勒的支持下,动用了巨大人力物力拍摄出名为 《奥林匹亚》的奥运纪录片,胶片长达40万米。经过一年零八个月加工,发行了德、英、法、意四种版本,上集《民族的节日》,下集《美的节日》。
《奥林匹亚1:民族的节日》
“圣火传递”希特勒的创意
虽然,这是希特勒的创意,目的在于将纳粹德国与古希腊相联系,强化“雅利安”的种族优越性。火炬传递由纳粹宣部部长戈培尔一手操纵,包括丈量里程和挑选火炬手。把火炬带进开幕式的最后一棒是德国中长跑运动员弗利茨·施里根(fritz schilgen),莱妮·里芬施塔尔也选中了他来拍电影,因为他身材颀长,满头卷曲的金发,碧眼直鼻,雅利安种族所有的优越充分体现在他身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时过境迁的1996年,柏林庆祝奥运复兴百年,90岁的施里根又一次点燃了奥林匹克体育场的圣火。
弗里茨·希尔根
延伸阅读
谁代表国家参赛?血统比成绩更重要
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看似热情友好,但掩盖不了的是种族净化的残忍内幕。
1933年4月,所有德国体育组织制定出一项“仅限雅利安人”的政策。“非雅利安人”(犹太、半犹太、罗姆人)被有步骤地排除出德国体育组织和协会。由于不满纳粹德国利用奥运会满足其政权需要的做法,国际上抵制柏林奥运的浪潮汹涌,美国声明,如果德国运动员中没有犹太人,将拒绝参加奥运会。为了平息国际舆论,德国当局做出一些象征性姿态:为犹太运动员建立“奥林匹克训练班”,然而,训练班中的运动员没有一个在1936年的奥运会中参赛;允许拥有部分犹太血统的女击剑手海伦·梅耶代表德国参赛,梅耶是那届奥运会唯一一位代表德国参赛的犹太人,获得银牌后,她在领奖台上行了纳粹礼......
格雷特尔·贝格曼
出生于德国的犹太跳高选手格雷特尔·贝格曼(gretel bergmann)17岁就打破了德国跳高纪录,但因是犹太人而处处受到排挤,被体育俱乐部开除。逃亡到英国的贝格曼,在1934年的英国田径赛中荣获冠军,此后,纳粹逼迫贝格曼回国效力。
1936年奥运前夕,贝格曼以1米60的成绩再破纪录,但并没有被纳粹领导下的体育组织承认。顾忌到这位夺冠热门人选的成功,会引起全世界对犹太人命运的关注,以技能和水平不足为由,剥夺了她的参赛资格并从国家队除名。为逃避迫害,贝格曼移民美国。
摘自《纳粹德国》,[美]克劳斯·p. 费舍尔著,佘江涛译,译林出版社2016年8月,经译林出版社(微信号:yilinpress)授权转载,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