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还是这张蕉叶琴,还是这首传统古琴曲目《平沙落雁》,只是换上了一副新的丝弦。落手之时,却发现手和心的感受都和以往不太相同。琴曲中有大量的吟、猱、绰、注手法,这是以往最令人头疼的指法,手里出来的声音总是找不到绕指柔的温婉。但这回的感觉有些不同,旧指法落在新弦上时,发生了一些奇妙的变化。以往在钢丝弦上空闻其声得不得其韵的感觉消失了,你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些绰注之音的悠扬顾盼,音声虽微却细腻丰富,仿似百转千回的诉说;而吟猱的韵味则细致古雅起来,于寂静幽篁中现出淡淡的凄婉,万籁有声。极云霄之飘渺,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竟是这副新弦所带来的前所未来的意境。
新弦不是当下常见的钢丝线,单是抚摸上去的手感和微黄的色泽就已显示出不同。这是一副丝质的“今虞琴弦”,制弦师是年近七旬的潘国辉,——据说这已经是中国唯一一个、也是最后一个丝弦制作师了。
像所有传统手艺一样,琴弦的制作也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进行延续。潘国辉的师父正是苏州著名的制弦师方裕庭,当世的琴人几乎无人不识。六十多年前,方裕庭是苏州民族乐器一厂的一位制弦工人,所制作的丝弦品质极佳,但仅用于二胡、琵琶等民俗乐器。当时各种类型的丝线应用很多,不仅在弦乐器上使用颇多,连建筑所用的准绳也以蚕丝制作,然而用于古琴的丝弦却由于手艺失传而一直未能见世。
由于抗战等缘故,当时的琴人已经许久买不到丝弦了,当得知苏州的方裕庭是制弦高手,今虞琴社的琴家吴景略和庄剑承便来到苏州找到了方裕庭,依据在琴书上能见到的传统造弦方法,加以研究,弦家按古书试做,琴家则操琴评弦,然后又互相修改和切磋工艺,如此反复摸索多时,才成功恢复了失传的古琴丝弦手艺。当时所造丝弦,即是“今虞琴弦”。此后在钢丝弦出现前的几十年,方裕庭一直是全国唯一的古琴弦生产者。而潘国辉自一九六一年进入民族乐器一厂起,便拜方裕庭为师并跟随其学习丝弦的制作,总算将这遗世独存的古琴的传统声韵保留至今。
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原料供应紧张,丝弦一度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直到七十年代,吴景略研制出了尼龙钢丝弦,琴弦供不应求的问题才得到解决,但古琴丝弦却面临着更大的危机,原料的紧缺和市场的狭小,使丝弦几乎濒临再度失传的境地。不久后,方裕庭谢世,作为方裕庭唯一传承此门手艺的徒弟,潘国辉仍于艰难中孤独坚守至今。每次做弦的时候,只有当时同在乐器厂的同伴张师傅陪伴在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