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美国著名的小号手chet baker的半传记故事片《生为蓝调》(born to be blue),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放映。导演兼编剧robert budreau瞎编了一个chet baker拍摄纪录片的故事,借此表现chet baker在音乐和毒品之间纠缠的短暂人生。
chet baker确实在生前拍过一部纪录片,budreau就是把拍记录片这件事又编成chet baker的人生故事。chet baker出身于音乐世家,年少成名。他平淡的走调的风格令很多人着迷,但是爵士乐的大佬们,当然主要是那个年代肤色的标签特别重要、特别鲜明的黑人艺术家们,对chet baker这来来自美国西海岸的小号手似乎充满敌意,尤其是小号大师miles davis。chet baker在这个充满敌意和保守思维的圈子里感到不安全、紧张。再加上年少轻狂,他很容易就被毒品引诱。
后来他不幸门牙掉落,到底是被人打的,还是他自己折腾的,无论真相如何,这成了他音乐家生涯的重大挫折。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对普通人生的底层体验,他努力恢复到公开演出的状态和水平,痛苦经历甚至给他的演奏增添了新的光彩。但他无法彻底与毒品绝缘,最终客死他乡。《生为蓝调》显然与真实拍摄的纪录片不同,是一部故事片。此片对音乐表现的远远不够,而且对chet baker的人生经历有三分之二没有做准确地表述,所以说是传记片肯定是不对的,勉强算是半传记片。但这仍然是一部富于魅力的影片。chet baker的扮演者伊桑·霍克虽然外形、气质与chet baker相去五百英里,但是导演充分调动了他善于招人心疼的演技。挨打后躺在病床上被经纪人抛弃的无助眼神,望着女友简演唱i've never been in love before那伤感绝望,抹去两腮老泪的动作实在是足以成为经典。正如一位长期关注伊桑霍克的影迷所说,在这部影片中的表演,让那些关于伊桑霍克演技平平的说法都去见鬼吧。budreau拍风景也很棒,有点维姆·文德斯的劲头。chet baker老家耶鲁市的牧场,洛杉矶的桑塔莫妮卡海滩,柔和冷淡的远景,令人信服这就是艺术家的气质养成必备。
不过影片的缺陷也是明显的。这里除了伊桑·霍克和扮演他爹的斯特芬·迈克哈提,其他演员都表现平平。迈克哈提曾经在budreau的短the deaths of chet baker当中扮演chet baker。最大问题是,如果不是对chet baker的音乐熟悉,并且早已储备了人物小传的话,恐怕不太看得明白。当然,导演你开心就好。耐人寻味的是,影片中chet baker的女友jane。我认为角色名字暗指mary jane。jane的姓氏azuka据说是非洲语昨日辉煌的意思。chet baker在这部影片中十分依赖这位叫jane azuka的女友,他的状态起伏与jane azuka关系密切。也许导演budreau用此虚构人物来象征chet baker与毒品纠缠的命运。艺术天分再高超,也难逃毒品的邪恶控制,无法达到个人的自由。更不要说艺术的自由了。
伊桑·霍克多才多艺,《生为蓝调》当中的一些小号演奏和演唱是他本人完成的。虽然与chet baker不可比拟,但也足够完成这部片子的任务了。这个片子写的是chet baker破碎人生,不是讲他的爵士人生。作为一部有着传记片标签的故事片,有点走调。就像chet baker 的音乐风格和他的人生经历。不过,这也是他迷人的地方。影片在风格上至少试图接近chet baker 的人格吧。扮演他女友的carmen ejogo也是个音乐家,唱作才女。她的表演实在是生硬,特别是在伊桑·霍克演唱my funny valentine的时候她的反应,不忍卒睹。不过,她长的那么好看,演得差劲就算了吧。可惜,chet baker演奏得那么迷人,公平的万能之神也不能饶恕他。关于他的故事,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吧。
plus:
查特·贝克/伊桑·霍克在《生为蓝调》中演唱的《我可笑的情人》是一首什么歌呢?(如无法点击聪明的你肯定会复制粘贴到浏览器不会错过良心原创好帖哒)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ote1nzmwnw==&mid=401742701&idx=1&sn=
29303a4eda3f80eba82b8370323f3ff6#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