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图说:《罗丹》围绕着罗丹和卡米耶·克洛岱尔的轶事展开
享誉国际的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团将于9月7日-10日携《罗丹》、《安娜·卡列尼娜》两部力作,为东艺2017/2018演出季拉开序幕。在现代雕塑之父奥古斯特·罗丹逝世100周年之际,口碑之作《罗丹》的上演别具意义。
“心理芭蕾”释放罗丹的爱
说起罗丹,很难跳过电影《罗丹的情人》。片中大师罗丹与天才的女雕塑家卡米耶·克洛岱尔在情感与艺术创作上的纠葛,让人印象深刻。艾夫曼的这部新编力作《罗丹》,也是围绕着这段充满戏剧性的艺术家轶事展开。
图说:《罗丹》着力于“心理芭蕾”的挖掘
1883年,43岁的罗丹在巴黎艺术界初露峥嵘,这一年,他遇到了19岁的卡米耶·克洛岱尔。倔强、任性而又才华横溢的少女成了罗丹的爱徒和创作伙伴,两人陷入狂热的地下恋情,并在创作上互为灵感源泉。然而,世俗的偏见、艺术上的分歧,情感上的暧昧与背叛使得卡米耶最终在1898与罗丹决裂,然而她再也无法从悲剧命运的十字架上挣脱下来,在精神癫狂中过完余生。
作品中,艾夫曼并未聚焦这段跌宕起伏的爱情,而是着力于“心理芭蕾”的挖掘,以舞者的肢体语言来展现细腻的人类情感。他在《罗丹》的创作手记中写道:“舞蹈的肢体语言在这个作品中被用来表现人物迸发的艺术激情、激烈的心理斗争和刻骨的失望与绝望。”
图说:《安娜·卡列尼娜》集中展现安娜与卡列宁和沃伦斯基之间的爱情纠葛
当代女性亦有“安娜”之难
作为艾夫曼芭蕾舞团的保留剧目之一,《安娜·卡列尼娜》于2015年首度献演东艺,就获得不俗口碑。这个版本的“安娜”完全抛开了托尔斯泰小说中所有的故事副线,只集中展现安娜与卡列宁和沃伦斯基之间的爱情纠葛。
艾夫曼认为,俄罗斯文学的精髓在于揭示人性的本质,而他的舞蹈创作也一直围绕人性展开,两者不谋而合,“基于大众较为熟悉的以故事情节进行再创作,我可以更侧重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层面,用舞蹈的手法为观众展现字里行间未经探索的部分。”
在艾夫曼眼中,芭蕾舞剧不仅是在讲述过去,折射现在,警示未来。剧目中所蕴含的永恒的情感与当代观众的感情现实密不可分且相互呼应。“当现代女性要在个人幸福与挚爱亲人的幸福之间有所取舍,要在满足肉体的激情与社会道德规范之间有所抉择,她们仍然会面对同样的两难抉择。无论哪个年代的读者和观众都能看出托尔斯泰笔下描绘的矛盾。”(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