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误打误撞,连着买了三本冯内古特的书,看完三本书毫无疑问爱上了他。“世界欠冯内古特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在书本的封面能看到这句话,有种这个作家真厉害。他说自己是一个没有国家的人,《咒语》中能看出,他构建的文学世界运作方式,幽默又荒诞。个人会赞同他是第二个马克吐温,幽默中带着犀利。
冯内古特两次大学经历都像是一场噩梦,加上二战期间的见闻更是让他看到高等教育人士有多么的可笑。他认为大学无非就是在培养一批没有同情心的脑子,后变成一群疯人院院长。根据这样的想法和经历,他在《咒语》中构建了契合的场景。
“在美丽的塔金顿山谷里有两个建筑物,一个是塔金顿学院,学院对面则是一座名叫雅典娜的成人监狱,二者只有一湖之隔。主人公尤金·德布斯·哈特克本是西点军校的毕业生,一名参加越南战争的士兵,后来在塔金顿学院教书,并成为塔金顿教养所的阶下囚。在一个冬天,学院和监狱之间的湖水结冰,分隔之物变成了一条滑溜溜的大道,于是在哈特克的教唆下,监狱里的犯人全都跑了出来,经过湖面扑向监狱对岸的学院。秩序陷入混乱,世界手忙脚乱,监狱和学院变成了同一个阶层。”开篇就是他设想的世界描述,在他眼里,这才是世界文明运作的方式。即使他给我们描绘一个不公平的世界,可却不表明任何立场,因为无论天平倾向哪边,最后都可能会被替换。
在冯内古特眼里,历史进程也是如此,表明的立场总有崩塌的一天,那倒不如只讲场景,让读者自己去判断,自己去下结论。
哈特克作为一名大学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向学生讲述越南战争真相,因此被逐出了学校。由于私生活不检点,学校领导发现之后也对哈特克进行调查,他当然没有选择沉默,反而对自己尽心辩护,用诡辩论的黑色幽默逻辑试图脱罪。校委会只能从他的私生活拥有多个情妇为由,解雇了他。从哈特克的事情看来,冯内古特把学院写成了监狱,一个思想机构也变成了审判机构。
湖的对面,典狱长自己建造一个营房,并且用“雅典娜”来命名。这个监狱后来发生了一场集体越狱,这里却没有被设置为小说的高潮,冯内古特把它写成了一场滑稽的迁徙运动。他的特殊就在这里,荒诞无序的世界,就是真相。让人们看到自己的处境,也让人们认清现实。
我更关注的一点是,他竟然愿意照顾有精神病的妻子和岳母那么长时间。哈特克在心里应该是爱过他妻子的,不过战争带给他的一切,让他内心失衡。除去后来的演变,他内心仍旧是有一种责任感,让他坚守在家中的“监狱”里面。
最后写到哈特克离开,还讲述了他内心的变化。他对自己妻子和岳母的担忧,但被种种原因驱使,导致他离开的念头战胜了留下。我想若不是他厌倦了监狱,厌倦被囚困在一个空间里,就像越南战争那般,他不会离开的。
《咒语》还有一点让人觉得神奇的是,冯内古特用数字来向人们呈现这个世界:我不久前刚刚拜访过哈佛大学,那儿的藏书已经有13000000册了;这家伙短短十年里揽财100000000000美元……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数字的长度越来越惊人,冰冷的数字仿佛是后现代中的熵,愚蠢在重复,意义在死亡,历史在无限的0中前进,而幽默在干瘪的新生儿身上,作为最后的抵抗而存在。
哪怕他不表达自己的立场,可他还是觉得幽默是一种抵抗,他要和这个冰冷灰暗的世界,来一次对决。像冯内古特这样可爱又幽默的作家,估计也不多,要珍惜幽默的人,珍惜像他那样敢于说真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