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荒唐故事1】
有一天,一个银行劫匪案后被警察抓住了。在美国,这是个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不普通的是被抓的过程。这个劫匪居然因为把柠檬汁当作隐形墨水来用而被抓住的——他以为自己脸上涂了柠檬汁,银行摄像头就无法拍清楚他。重要的是,这个故事是真实的。
【荒唐故事2】
威廉·巴德·波斯特是个流浪汉兼诈骗犯,曾经因为开空头支票被判过刑。他干过马戏团厨师/卡车司机之类的零活。1988年,他的银行卡余额是两块四毛六。
从种种迹象来看,波斯特过上好生活的希望渺茫,概率极低,除非他的人生发生重大变故。然而世事就这么难料,这时,变故产生了。波斯特做出了他这辈子最天才的财务决定。他典当了一枚戒指,买了几张彩票。然后,天上就真的掉下了馅饼。波斯特的一张彩票中了大奖——宾夕法尼亚州乐透彩票的1620万美元。正当许多人以为波斯特会干出什么忘乎所以的事情的时候,这个人做出了自己一生中第二天才的财务举措,他选择了26年分期支取,而非一次性拿完奖金。然后,你如何判断波斯特的命运呢?从财富来看,波斯特成了千万富翁。这笔巨款,除了能够有中产阶级所能拥有的一切物质生活之外,就算不投资,不理财,如果把钱都存到银行吃利息,这一生也会过的相当轻松富足。由此看来,波斯特的富翁人生是十拿九稳了吗?故事的结局是这样的。波斯特至少结了6次婚,还跟弟弟火拼了一把。还好他当年没有把乐透彩票的千万巨款一次性只取出来,否则他已然挥霍一空了。
波斯特的最后一笔从乐透彩票换来的钱仍然是一笔巨款,高达256万美元。许多人会想,这次波斯特已经充分汲取了人生教训,这最后一笔256万美元应该稳妥处理,让此后的人生过的平坦一些了。波斯特当然也是这样想的。
然而故事的大结局是这样的:波斯特把这笔256万的巨款挥霍在了2座房子/3辆车/2辆哈雷摩托/1辆卡车/1辆露营车和1艘帆船上。他说,他打算用帆船在墨西哥湾做特许捕鱼的买卖。结果,波斯特在这艘帆船上因为长期存在的暴力威胁罪被捕,在狱中呆了一段时间。等到出狱时,他已一贫如洗。最后,他靠着食品券和每月450美元的残疾救济金活到了2006年。
【故事解读】
威廉·波斯特的悲惨故事引人深思。爱情/健康和幸福,可以通过运气/努力/教育以及最重要的金钱来实现,这是我们人人都秉持的信念。波斯特是“达克效应"的例证,这个人对预算/投资/理财/兴办实业的认知几近于零,所以相信这些事情很容易办到。这是认知障碍的通病,钱也许真的没法买到幸福,但无知却经常导致不幸。要么认为某件事太容易,要么认为太难。这都源于对事实和知识的漠视。
达克效应
1997年前后,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大卫·邓宁(david dunning)在浏览1996年《世界年鉴》的时候,读到上面两个故事,许多人对这种荒唐事件一笑而过,默认为只有极端愚蠢的人才会犯这种错误。而邓宁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虽然愚蠢程度不同,但是普通人,乃至许多很有文化的人也会犯同样愚蠢的无知错误。邓宁从这个两个事件中看到了一个普遍现象:最缺乏知识和技能的人反而最无法认知自己的这种欠缺。这一现象后来被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简称“达克效应”)。
邓宁和研究生贾斯汀·克鲁格(jastin kruger)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检验这一假设。他们用语法/逻辑和笑话对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做了测试,并让学生估算自己的分数,同时估计自己相较其他人表现如何。结果显示,得分最低的学生对自己的成绩夸张得最厉害。
邓宁预料到了这一点,但没料到它的程度如此之高。很快,他们对此给出了逻辑上的解释,也通过观察得到了确认:一个人要知道自己在语法测试里考得怎么样,唯一的方法就是得懂得语法。缺乏语法知识的人,也是最欠缺评估自己这方面能力的人。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无知。相反,得分最高的群体,往往低估自己相对于他人的表现。同样的逻辑也能解释得通,因为得分越高的人,懂得越多,懂得越多就越知道自己哪里不行。1999年,这项研究研究发表在著名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上,2016年《哈佛商业评论》以“无能的人往往不自知”为题目报道了这项研究。
达克效应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残酷的效应之一。它的完整因果逻辑是这样的:越无知的人,越不知道自己无知,因此就越是想当然,也就越难以进取,结果命运就越糟。而越有知识(包含技能)的人,就越知道自己的不足,就越容易改进,就会变得越厉害,在生活中也会过的越来越好。如果说,达克效应使得一群人的命运由于知识技能的停滞被自我锁死。那么,那些正在或者已经实现认知突破的人必然是反达克效应的。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并关注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