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夏目漱石是日本文学史上一位传奇般的人物。你见过一位作家的头像被印在纸币上面吗?夏目漱石便是。除此以外,他在日本还被称为“国民大作家”,在文坛享有很高的地位。
对于夏目漱石的作品,大家可能了解更多的是《我是猫》,《心》,《草枕》等。而我今天要说的这本《少爷》相对其他几部作品而言,似乎名声并没有那么大。但是如果看过《菊与刀》的朋友,想必会对其中提到的《哥儿》有些印象。
没错,《少爷》便是《哥儿》,只不过翻译不同。
《少爷》一书,夏目漱石从一个耿直boy——落魄少爷的视角展开,主要描述了少爷在乡下中学教书时所见到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小说幽默诙谐,这一点和《我是猫》很相像,而且同样具有批判现实的主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小说虽然看起来情节十分的简单,但其实包含着种种冲突。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小说中所包含的冲突思想。
1.幽默语言与批判主题的冲突,更显妙用
《少爷》一书中,主要的笔墨花在了描写乡下中学教师之间的勾心斗角,这无疑是对现实生活中一种现象的批判。因此,小说大的主题也是批判现实的。
但是对于一般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而言,浓浓的悲剧感几乎是它们无法摆脱的,因为悲剧的情节和氛围往往能够使得批判更加有利。除去黑色幽默以外,如果一个作者选择使用幽默的方式来批判,那么很容易会使两者之间形成了冲突,两者相消,最终导致小说的批判力度不够。
可是《少爷》这本书不一样,幽默的语言和批判的主题在小说中虽然会形成冲突,而夏目漱石却在技巧上面很巧妙地给双方一个“助力”。
①人物绰号化,借助幽默来批判
少爷刚到这所乡下的中学没多久,就几乎给学校里所有的老师取了绰号:
“校长是“山狸”,教头是“红衬衫”,英语老师是“老秧瓜”,教数学的是“豪猪”,教图画的是“马屁精”。”
这些绰号每一个都读起来十分的有趣,让人忍俊不禁。虽然这些绰号充满着幽默与诙谐,但是夏目漱石并没有忘记他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批判,所以这些绰号每一个都包含着批判的含义。
“山狸”是一个冠冕堂皇,装腔作势之人。“红衬衫”总喜欢穿一个属于文学士的红衬衫,就如同孔乙己穿的长袍一样,他想用这个来显示自己的身份,是个道貌岸然之辈。“马屁精”顾名思义,是个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人。这三人便是小说中主要的反面人物。夏目漱石借助少爷之口给他们每个人取了包含贬义的名字,极具讽刺和批判意味。
由此看来,小说中的幽默语言虽然在整体上看来会减弱批判的力度。但是细细品来,这些绰号反倒能够为批判提供帮助,真是妙不可言。
②脏话连篇,却在表达愤怒与批判的同时展现出幽默
小说开篇第一句话就给我们一种不太文雅的感觉:
“我天生一副亲娘老子给的炮筒子脾气,一点即着。”
这在于文雅之人看来,的确是登不上大雅之堂。可是这样类似的脏话在文中比比皆是,而且在这本小说中还起到了不可思议的作用。
当少爷和豪猪因为红衬衫的诡计,被报纸冤枉成和学生打架斗殴时,少爷十分生气:
“放你娘的狗屁!”
我大叫一声,从被窝里一跃而起。
这样一句脏话,十分形象地表现出少爷当时内心的郁闷愤怒,同时也体现了夏目漱石对人们勾心斗角的批判。但是如果夏目漱石批判的锋芒直指报纸和红衬衫他们,并且刻意描写这件事情给少爷带来的委屈和愤怒,那么同样会使得我们读者内心愤愤不平。
可能有朋友会问道,让读者内心也感受到愤怒,不正说明这批判达到了效果吗?的确是这样,但是夏目漱石的目的是为了批判学校人的勾心斗角,而不是为了让读者感到生气。
因此,夏目漱石很巧妙地运用了这句脏话解了读者心中的戾气,让读者忍俊不禁。同时又达到了批判的目的。这样的方法何乐而不为呢?
夏目漱石在幽默语言与批判主题形成冲突之时,还能够从细微处着手,巧妙地给双方一个“助力”,这样的技巧当真让人佩服。
2.“小”与“大”之间冲突的双重含义,都极具反抗意味
小说中少爷到乡下中学教书的过程中,被“红衬衫”等人施展诡计,捉弄多次,最终被逼的离开。可是在临走之前,他和豪猪两人还是教训了红衬衫他们一顿。
少爷和豪猪两个人都是耿直boy,豪爽,具有正义感。但是在中学之中,毕竟只有他们两个人是这样子的,属于势力比较小的一方。
而“红衬衫”,“马屁精”,校长“山狸”以及受他们蛊惑,不知是非的学生们。他们勾结在一起,排除异己,势力强大。
表面上看是小势力这一方和大势力这一方产生了冲突。但我认为,夏目漱石另有深意。
①耿直性格与官僚教育制度的冲突。
明治天皇时期,日本虽然摆脱了幕府的统治,采取了面向资本主义的新型变革。但其实整个国家大权掌握在天皇手中,同样也是一种专制的象征。而教育界在明治天皇专制思想的引导下,竟然呈现出腐败官场的作风。这在小说中有很好的体现。
学校里的学生被“红衬衫”等人指使去捉弄少爷,在少爷的被窝里放了很多的蚂蚱。少爷很生气,要求学校给个交代。可是学校的教师之间却出现了官场之间官官相护的现象:
“竟然公开声称学生撒野耍滑错不在他们,反倒在教师身上!”
“在此,本人谨表示彻头彻尾之拥护。还请对涉事学生予以宽大处理。——马屁精”
这样的事情就让耿直的少爷不能忍受了,他是一个直爽的人,对于这样的潜规则他真的不想去了解,以至于双方之间矛盾越来越深。最终,“红衬衫”使出计谋,让少爷和豪猪被冤枉成与学生打架斗殴,使得他们离校。
“不仅教唆纯朴善良之学生爆发骚动,两人还亲临肇事现场,实地指挥学生对师范生滥施暴行。”
很显然,在这场小势力与大势力之间的对抗中,小势力输了。这与现实生活中的景象,一一对照。夏目漱石想要通过这个告诉我们,当时的日本,教育界这种腐败的风气,已经不是凭借几个人就可以抵挡住了。
不过在小说的最后,夏目漱石还安排了一出两人报复的情节:
鸡蛋一股脑儿全都砸到了马屁精的脸上,将他的脸蛋子糊得满是蛋黄。
这一幽默有趣的情节,写出了小说中少爷和豪猪的反抗,同样也写出在现实生活之中,夏目漱石渴望对这种腐败的教育制度的反抗。
②其他文学与自然主义文学的冲突
小说中“小”与“大”之间的冲突,我觉得除了理解为与官僚教育制度的冲突,还可以理解为当时日本文学界所具有的冲突。
当时日本文学界,自然主义盛行,催生了一大批优秀的自然主义作家,如岛崎藤村等。自然主义文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喜欢剖析人欲,将人性深处的妖魔赤裸裸地展现出来。
这样听起来似乎没有什么问题,这只是自然主义的一个特点罢了。可是当时日本的自然主义作家高举着自然主义的大旗,批判其他的非自然主义文学作品。夏目漱石的《我是猫》就被批判过。
他们不想要百花齐放,只想要一枝独秀,这同样呈现了腐败官场上的那种排除异己的作风。殊不知,他们在用自己手中的笔剖析人性中妖魔的同时,也释放出自己身上的妖魔。
因此在我看来,夏目漱石在写小说中这样一对“小”与“大”之间冲突的同时,也在暗喻了当时日本文学界,其他的文学与自然主义文学之间的冲突。这表达了他对当时自然主义文学流派做法的批判,以及反抗。
3.两种不同文化间的冲突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 大量的资本主义外来文化涌入日本本土。由于资本主义的一些方法和制度使得日本逐渐变得强大起来,当时的人们也对资本主义的文化产生了盲目的崇拜心理。大量的人逐渐舍弃日本传统的文化,开始追求新式的文化。因此整个日本处在一种新旧文化交接的时间,而这一时间段必然会有很多新旧文化产生冲突。
在小说中日本新旧文化产生了冲突,并没有明显的写出来,而是在主人公少爷的心中产生。
①真善与伪善
小说中有这样一位人物,对主人公少爷的影响十分之大。这个人就是少爷家里的女佣阿清婆。
阿清婆对少爷,比他的父母对他都要好。由于主人公的性格,他的父母家里人都认为他以后不会是一个有用的人。
我爸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见到我就说:“你小子算是废了,废了。”
可是阿清婆却是一心一意的对少爷好,这样的善良,不掺杂着任何的私心。
“不管我的小心思怎么转,阿清婆还是始终如一地疼我,时常用她自己的零花钱买金鳄烧或红梅烧给我吃。”
阿清婆在小说中是日本传统旧文化人物的代表。她的思想上有着深刻的主仆观念,可是她的善良是真真切切的,这也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一个反映。
再看小说中少爷去乡下教书时的另一种善良。
当少爷和豪猪两人交好的时候,“红衬衫”便过来善意地提醒少爷:
有些人貌似光明磊落,爽快热情,会主动给人张罗住处,其实却是个不得不防的小人。
这样的话看起来的确是充满善意的,帮助少爷认清他人。但读过后文便可以发现,这其实是“红衬衫”的挑拨离间之计。
而“红衬衫”是一个十分拥护资本主义文化的人,他还喜欢在众人面前装作喜欢西方的画:
“你看那棵松树,树干笔直,树冠如伞盖,跟透纳的风景画似的。”
由此可见,在小说中“红衬衫”代表的就是资本主义新文化。可是红衬衫的善良是伪善,是利己主义在作怪。
②拜金主义
在小说之中,阿清婆在给少爷金钱上面是从来不吝啬的:
“你也没个零花钱用,太苦了。这点钱拿去吧。”
我当然说不要,可她非给我不可。
要知道阿清婆和少爷虽然存在着主仆关系,但归根结底也是一种利益关系。可是阿清婆却根本不在乎她的钱,反而将她的钱丝毫不吝啬地给了少爷。
由此可见,对于阿清婆来说,金钱并不重要。
可是小说中的“红衬衫”等人却是被拜金主义思想严重影响着的。在他们看来金钱是十分重要的,而有金钱同样是一种地位的象征。
小说中的红衬衫就带着一只假的金表来彰显自己的财力:
其实,连同里面的那只金表都是假货。红衬衫还以为没人知道呢,戴着这玩意儿四处炫耀,事实上早就被我识破了。
很明显,拜金主义的思想已经深深扎根在他的脑海里了。
一方从不吝啬钱财,而另一方却喜欢金钱,想要通过金钱来彰显自己的身份。高下之分,一眼可见。
结合整本小说来看,主人公少爷对于阿清婆充满了喜爱之情,而对于“红衬衫”极端地厌恶。所以我认为,夏目漱石在小说中通过阿清婆和以红衬衫为代表的人在少爷心中的喜恶关系,来表现新旧两种文化的冲突。
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批判来自资本主义的新文化中丑恶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为了告诫人们日本传统文化中也有其美好的一部分,不能盲目地追求文化。
写在最后:
《少爷》这本书在幽默之际,没有减轻它的批判。在批判之际又增添了一抹抹的幽默。这使得整本小说初读时让人捧腹大笑,回味起来却又辛辣爽口。
鲁迅先生对于这部作品同样给了很高的评价:“轻快洒脱,富于机智,是明治文坛上的新江户艺术的主流,当世无与匹者。”
除此以外,小说中“少爷”这一人物,打小起便是性格坦率之辈,哪怕到形形色色的染缸中走过一场,也丝毫未变。
归来,仍然是少爷!当真让人羡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