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是瑞典著名的电影、电视剧两栖的导演,他被誉为“作者电影”最典型、最卓越的代表。其作品带有明显的个人风格特征,传记色彩十分强烈。伯格曼生前留下了50多部作品,其中就包括了他在黄金时代的巅峰之作,也是他所有影片中最具世界影响力的《野草莓》(wild strawberries)。
该电影讲述的是一位老人故地重游、追忆往事的故事。在这趟旅程中,他渐渐的明白了自己的冷漠无情给身边的人带来的伤痛,但弥补已然太晚了。
影片中,78岁的主人公伊萨克将要接受隆德天主教大学的荣誉学位,可是此时此刻的他却倍感孤寂——他的妻子早已离世,他的母亲和儿子都不在身边,陪伴他的只有一个服侍了他40年的“忠心耿耿”的老管家。
之所以加双引号,是因为老管家对伊萨克也有很多意见。在她的眼里,伊萨克自私、乖张、不懂得为忠心的自己考虑。在影片开头,他们就为驾车还是乘飞机去领奖这件事发生了一次小小的争执。
《野草莓》剧照
伊萨克自私乖张、冷漠无情,就连他本人也评价自己“有时候我对我自己和身边人都相当冷酷”,但这真的只是伊萨克一个人的过错吗?
随着时间轴的往前推进,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个问题也就牵涉到英格玛·伯格曼在他的多部影片中都提及到的“缺失的父爱”了。
英格玛·伯格曼的父亲恩里克·伯克曼作为一位虔诚的牧师,不仅十分保守,而且非常严厉,英格玛·伯格曼就曾因为像尿湿床这样的小事而被他锁进黑暗的衣橱里。在伯格曼的眼中,父亲的形象被神化和疏远起来了——父亲是神的代言人,而不是那个陪伴自己成长的给予自己鼓励的父亲。以至于,伯格曼自己在后来的回忆中,也一再流露出对父爱的渴望以及得不到父爱的怨恨。
这种既渴望又怨恨的复杂情感直接反映在《野草莓》中,就是对缺失的父母之爱的苦苦找寻。故地重游,伊萨克与儿媳妇顺路探望独自居住的老母亲。老母亲以为随儿子来的是他的妻子,不让她进来,还说教授的妻子伤他们太深了。另外还有一个细节,教授与老母亲翻看旧物,看到自己与老母亲和弟弟的合影时,教授问他能否拿走,她也只是冷漠的说了一句:“随便,垃圾一堆而已。”就连其儿媳妇也评价她,“老而冷酷的妇女,比死更让人畏惧。”
《野草莓》剧照
但是,老母亲这种冷酷无情的性格却被伊萨克一丝不漏的承袭下来了。伊萨克与自己的儿子艾瓦尔德的关系也不好。前不久,艾瓦尔德与妻子爆发婚姻矛盾,妻子想要寻求伊萨克的援助,在他家里住上几天,他却明确的表示“不要把我牵扯到你们不幸的婚姻中,我才不在意。你和艾瓦尔德尽力吧。我不管你们的精神煎熬,别向我哀求。”这种刺刀般无情的回应,令儿媳不禁担心自己肚子里的孩子出生后能不能享受到温暖和爱护。
《野草莓》剧照
伊萨克的儿子艾瓦尔德更是更为彻底地承袭了父亲的冷漠与无情。如果说伊萨克缺少了对孩子的关心,那么艾瓦尔德更是不打算创造施与父爱的对象。当妻子告诉他自己怀孕了,他竟直言:“把孩子带到世间这个想法太荒谬了,而且竟然认为和他一起比我们在一起更开心。我是个失败婚姻里出来的孩子,没人关心我……我不想被迫承担责任,该责任使我比原来多受一天的罪。”
《野草莓》剧照
上面所说的情节都是随着主人公的梦境、追忆和经历而展开的。在这一系列的追忆下,伊萨克说道:“在仪式期间,我的思绪一直徘徊在今天发生的事情上,在这一堆事情上,我发现了一个超常的逻辑。”
我想,这个逻辑关乎自责,关乎宽恕,关乎爱的苦苦找寻。这不仅仅是伊萨克所发现的逻辑,也是英格玛·伯格曼发现的逻辑。结合导演的人生背景,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导演本人寻找自己缺失的父爱的故事啊。
颁奖典礼后,经过了自省和惭悔的父亲躺在床上,想与儿子聊会儿天,借以弥足儿子以迟来的父爱时,儿子却一再闪烁其词,只寒暄了几句就想匆匆离去。谈到债务问题时,儿子更是直接的回应:“我会还你的。”儿子已经习惯了没有父爱的生活,所以对于这弥足珍贵的迟来的父爱也不打算接受。
《野草莓》剧照
整部影片其实可以看作是寻找缺失的父爱的过程。父亲的角色在影片开头不久就已经提及,但直到影片结束,伊萨克的父亲才得以在梦中最终显现——伊萨克找不到自己的双亲,最后是由昔日心爱的表妹带领,才找到了在河边静静钓鱼的父亲,他的母亲则在身后静静的织着衣物。
《野草莓》剧照
伯格曼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没有任何艺术手段能如此像电影一样表达梦的特质。当电影院的灯光被熄灭,白色闪光的屏幕向我们打开……我们被抛进事件之中——我们成了梦的参与者。”
我们都成了梦的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