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前几天,备受瞩目的第91届奥斯卡各大奖项,终于揭晓了入围名单。
这届奥斯卡摆脱了前两届“小年”的阴影,颁奖季的几部大热门影片,都悉数入围。
另外,我看了一下本届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的入围名单,简直神仙打架。
有阿方索·卡隆执导的《罗马》,斩获第75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日本导演是枝裕和执导的《小偷家族》,拿下第71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黎巴嫩导演纳迪·拉巴基执导的《迦百农》,电影拿下了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大奖。
还有导演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的新作《无主之作》,他凭借《窃听风暴》拿下2007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而今天要推荐的这部《冷战》,也是本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入围影片之一。
电影先后拿下了第71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以及被誉为“欧洲奥斯卡”的欧洲电影奖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最佳剪辑等五项重量级大奖。
在烂番茄上,至今保持着高达94%的新鲜度。
这部电影由波兰著名导演保罗·帕夫利克夫斯基执导。
他曾经凭借上一部作品《修女艾达》,拿下了2015年第87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
那么,我们来看看这部电影——
冷战 zimna wojna
这也是他继前作《修女艾达》之后的第二部黑白电影,故事的背景也再次回归他的故乡波兰。
影片延续了导演一贯的冷峻克制却又充满诗意的个人美学,并采用了1:1.33的方形画幅。
影像风格精致复古,每一帧画面,都宛如一幅被精心修饰过的经典老照片一样。
电影的剧情并不复杂,它所讲述的只是一段发生在冷战铁幕时代背景下,一对青年男女的凄美爱情与悲欢离合。
很多人都说,电影的剧情很像是一部波兰版《芳华》。
冯小刚在《芳华》当中动情追忆的是文革动乱年代里,被摧残压抑过的青春与激情。
而《冷战》的故事则要冰冷克制得多,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勾陈出了铁幕时代下的乱世浮生。
故事开始于1949年的波兰。
此时二战的硝烟刚刚吹散不久,冷战的铁幕却已缓缓拉开。
男主角维克多是一名青年音乐家,他正带领着自己的朋友一同去往波兰乡村,为了寻访纪录一些原始、粗鲁又单纯的乡村音乐,顺便组建一支歌舞团。
他们驱车来到了乡下,这里的村民们有着非常淳朴的民风,但每个人都会唱上几首,甚至有的还能拿起乐器边奏边唱,就连小孩子也不例外。
为了甄选歌舞团演员,维克多几人组织了一场面试,他们要在一张张经历了苦难麻木的脸中,挑选出那些有天赋的少男少女。
也正是在这次面试的过程中,维克多注意到了一个金发姑娘。
她叫祖拉,充满活力又温柔,更重要的是还有一副好嗓子。
在别人的传闻中,祖拉还有一段悲惨的过去。
祖拉并不是真的来自波兰山村,因为杀死了自己的父亲,起因是父亲想要性侵她。
但维克多还是力排众议,坚决留下这个“出身不好”的姑娘。
在被选中的一群女孩里,祖拉在维克多眼里无疑是特别的。
在别人都唱传统歌谣的时候,祖拉却唱了一首电影插曲,她的特立独行和表现力让维克多好奇。
歌舞团成立,素人演员们开始正式接受系统的歌唱和舞蹈训练,并开始到各地演出,而加入乐团的祖拉凭借着天赋,迅速成为“台柱子”。
随着朝夕相处,维克多不可自拔得爱上了这个有些忧郁的女孩。
但毕竟身处特殊年代,维克多作为一部进步知识分子,因为彼此之间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音乐理念等等原因,他与祖拉的爱情饱经磨难。
上世纪五十年代,正是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相互对峙批判的时代,一切艺术形式都要为政治宣传服务,歌舞团也被要求长年演唱一些红色歌曲。
这让维克多感到了厌倦,维克多一心向往西方的自由生活,他热爱爵士乐,认为这种体制凌驾艺术的红色歌舞表演,违背了歌舞团的成立初衷。
当艺术不再自由,维克多产生了想要逃离的冲动。
很快维克多有了机会,歌舞团争取到了去东柏林演出的机会。
维克多决定穿越检查站私自越境到西柏林,然而就在离开的那一天,答应与他一起逃亡的祖拉,却一直没有出现。
在冷战年代,这个选择代表着巨大的决裂。
生活在不同体制之下的祖拉和维克多的人生轨迹,开始渐行渐远。
天生追求浪漫自由的维克多,继续在巴黎发展自己的音乐事业,而出身不好担心逃亡风险太高的祖拉,则选择留在了波兰。
然而音乐和爱情的存在,让两个人拼命想要拽回两条人生轨迹。
一次去巴黎演出时,两人再度重逢。
遗憾的是,此时他们俩早已各自有了伴。
这一见,两人都心心念念盼了很久,真正相遇了却说不什么话。
好像什么都没变,又好像什么都变了。
最后两人一起漫步在小路上的场景,让人唏嘘。
虽然再次相逢,却早已物是人非,其中的心酸和期待,只能自己体会。
电影的时长跨度达15年,期间维克多和祖拉之间几次分分合合,从华沙到柏林,从南斯拉夫到巴黎,两人的命运反复交错。
每次重逢都爱得死去活来,两人也试过去重新生活在一起,却又因为性格的差异,闹得不愉快。
在自由世界沉沦多年的维克多,已经不如曾经那样单纯,从青年的意气风发到如今的油腻中年。
不再执着于单纯的音乐,开始沉迷酒席,甚至为了事业,暗示祖拉出卖色相。
祖拉看着身边的男人,觉得自己虽然获得了爱情,但却已经不是理想中的样子,反倒更多的是妥协和变形。
于是,二人的爱情逐渐又开始陷入了世俗日常的烦扰。
维克多走了,祖拉就像只孤单的鸟一样日夜歌唱,试图飞往巴黎。
祖拉离开了巴黎,维克多又踏上了旅途,宁愿冒险也要回到有她的地方。
这么多年,两人来来去去,在压抑的政治环境中执着地追随着彼此……
《冷战》是一部相当私人化的电影,导演本人也在片尾字幕中提到“献给我的父母”,整部电影都流露着一种含蓄隐忍的哀愁别绪。
影片的片名《冷战》,一语双关。
既是源自于那个政治高压和集体主义盛行的特殊时代,也是暗指男女主角的这场分分合合的虐恋,也是一场精神世界里的“冷战”。
电影的前半段的剧情,的确很像《芳华》。
二者都带有着明显的时代隐喻,文工团或是歌舞团这种聚集了大量青年男女的地方,更是相当具有象征性,都讲述了特殊时代里集体主义对人性的撕扯。
不同的是,《芳华》的基调要炽热浓烈,就像影片中涤荡的色彩一样,部队大院里的军绿色、飞舞的旗帜上的鲜红、还有那标志着年代感的老旧的黄色。
而《冷战》则反其道行之,导演在影片中追求叙事的碎片化,疏离清冷的黑白影像,加上大量的固定机位长镜头,充满了大量的剧情留白。
它更像是黑白老电影里的一首道尽人间冷暖的插曲,给予了观众无限的共鸣。
祖拉和维克多之间的爱情故事,如果放到一个普通的爱情片当中,多少显得有些太“作”。
但《冷战》的导演保罗·帕夫利克夫斯基,却用自己教科书级的影像画面和娴熟的叙事节奏掌控,让影片变得韵味悠长,有一种回味无穷之感。
电影的最后一幕:
历经沧桑的祖拉和维克多两人来到了波兰一个残破不堪的教堂里,举行了简陋的婚礼。
宣誓完后,两人相约吃下了白色的安眠药。
祖拉说:
我们到那边去吧,那边风景更好。
两个极为相爱的人,最终只能用告别的方式拥有彼此。
这是一个充满悲情的结尾,但仔细想想,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爱到疯狂的决绝。
外面的世界谍影重重、风声鹤唳,人人互相猜忌,维克多与祖拉不得不相互取暖,在冰冷与恐惧的缝隙中,营造了一个小小的爱情世界。
他们逃避过,后悔过,也放弃过。
但最终,他们选择了坚守仅有的这份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