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玉卿嫂》是当代著名作家白先勇的一篇力作,小说以孩童的眼光作为视点,描写了一个旧式大家庭中小男孩 “我”的奶妈玉卿嫂的故事。玉卿嫂爱上了小自己十多岁的庆生,得知庆生另有新欢时,她选择了决绝的态度,最终与庆生同归于尽。玉卿嫂的悲剧除了自己性格上的原因,还有父权意识对女性的压迫、人性等因素。下面分别从这几个方面来聊聊。
1.性格悲剧:占有欲太强的爱会让对方窒息
30多岁的玉卿嫂爱上了身体孱弱、20多岁的庆生,玉卿嫂长得很漂亮,“杏仁大的白耳坠子刚刚露在发脚子外面,鸭蛋脸,水秀的眼睛。然而再漂亮青春也在静静地逝去,而庆生的青春正在热烈绽放。无论她如何努力,都抵抗不了时间的力量。这让她心慌、害怕。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岁月催人老,时光不可留,除非不相遇,而相遇后还不能自拔,命运的悲剧已经等在那里了。玉卿嫂与庆生在外面是以姐弟相称,世俗伦理也对他们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种种因素下,对待庆生,玉卿嫂既有姐姐对弟弟般的爱护,也有母亲对孩子般的怜惜,就是没有正常的男女之间的情感,她极力想抓住他,没想到却一步步将他推得更远。
她就像一个老母亲一样,什么都替他想得周全:被子薄了,就拿自己的来给他铺上;杖子破了洞,帮他补好。为了他克勤克俭,心甘情愿把所有积蓄拿来给他养病。而庆生对她,就像一个青春期的大男孩那样躲避着母亲,躲避着她时常注视的目光。
她像保护着温室里面的花朵,不让他出去做工,不让他出去游玩,不让他接触外面的世界。以为如此,就可以守住他。很明显的,这不是正常的爱情。如果说这里面有爱情,那也是变态、扭曲的爱。
武志红说,“我爱你,所以你要听我的”是我们社会最典型的一个爱的谎言。
正常的爱情应该是我理解你的需要,你尊重我的选择。在这场玉卿嫂自己导演的爱情中,玉卿嫂表现了极强的控制欲望。而一个人占有欲望越强,表明她的不安全感越强。
玉卿嫂经历过上一次婚姻的失败,当遇到庆生后,她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希望凭借着自我牺牲来成全和庆生的感情,但是爱情不是靠着自我牺牲就可以留住对方。
占有欲太强的爱会让对方窒息,会让对方想尽办法逃离。这是典型的打着“为你好”的理由入侵及控制对方的生活。在家庭关系中,不少母亲对孩子的爱就是这种类型,往往造成孩子成年后一辈子也走不出“母爱”的阴影。
法国电影《钢琴教师》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主家艾莉嘉从小生活在母亲的高压控制下,母亲不允许她穿花哨的衣服,不允许她一个人外出,晚上睡觉必须把手放在被子下面,需要汇报每天的经历和想法,除了献身音乐,不能从事其他的职业。如果艾莉嘉反抗,母亲马上说自己心脏不好。
在母亲密不透风的“爱”下,艾莉嘉养成了孤僻的性格,人格完全扭曲。后来一个年轻的学生被她的孤傲所吸引开始追求她,在与男生的交往中,艾莉嘉不自觉的像母亲控制她一样希望全权控制男生,但这极大的伤害了男生的尊严,最终以悲剧收场。
控制的爱不是爱,是一种伤害。她爱得那样专制和强悍,处处都想掌控对方,忽视了对方也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她限制他出门,出门回来必定盘查;就连在家里,两只眼睛也时刻留意着他。
但是玉卿嫂不知道的事,她这样做,是压抑了对方的生命力,而生命力的延伸不可避免的带有攻击性。攻击性是精神分析中的核心概念。
佛洛依德认为攻击性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动力之一。英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则认为攻击性等同于活力与动力。
这份攻击性表现为是否活得真实?和别人相处是否自在?等等。一个孩子如果不能向外攻击别人,那么就会向内攻击自己,表现出抑郁、压抑。庆生在玉卿嫂特别的“爱”下,他生命力是凋谢的,他的攻击性是衰败的。而当他遇到另外一个女人,在那个女人那里,他可以正常表达自己的生命力时,他和玉卿嫂的关系就走到了尽头。
在控制的爱下,生命会不断萎缩。现实社会有些男人以“出去上班太累,我养你就好”把女朋友关在家中,又以“外面的世界太复杂,交朋友要小心,我怕你吃亏”为由,控制对方的正常交际,慢慢的把她的朋友交际圈打断,完全控制对方。
爱情中的控制最应该小心的是精神控制,对方会不停地贬低你,因为一点小事就说是你的错,然后夸大自己的痛苦谴责你,你因为爱对方当然要改,以此补偿对方,对方也因而借此操控你,让你越来越离不开他。北大女生包丽遭受的精神控制事件,令人痛惜。
在爱情中要坚持独立的思想,培养完整而独立的人格,更要时刻警醒自己。在这份爱中是不是能够真实表现自己,因为只有真实表现自己,才有可能建立真实的情感关系。如果你觉得这段爱情令你很痛苦,整天患得患失,就坚决地离开对方,不要计较沉没成本,沉没成本不是成本,在人生路上,如果总是纠结于沉没成本,失去的会更多。
2.思想根源悲剧:玉卿嫂既有冲破封建束缚的精神,但同时又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依附意识。
在作者笔下,玉卿嫂不仅长得漂亮还具有传统女性的美德。她端庄、美丽,从不找人说是非,总是低着头做事,话不多,沉稳、娴淑。她总是文文静静,温温柔柔的。特别是玉卿嫂具有独立自强的品德,她曾是大户人家的媳妇,丈夫抽鸦片死了,婆婆容不下她,她并没有委曲求全,而是离开了那个家庭,自己情愿出来做老妈子工养活自己。
在用人小王调戏她时,她的反应是毫不犹豫的给了他一拳头。在自己的表哥来向自己提亲时,面对有田庄的表哥,她嫁过去仍然可以做少奶奶,玉卿嫂却还是一口回绝。她不慕虚荣,情愿做老妈子,也不愿随便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让人想到一句“名言”: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不坐在自行车后笑。这句话曾掀起轩然大波。
然而玉卿嫂既有冲破封建束缚的精神,但同时又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依附意识,她敢于爱,爱上了一个人,不管这个人值不值得她爱,她都义无反顾的为对方付出一切。一旦对方不再爱她,她就无法活下去。
这令人想到鲁迅先生《伤逝》中的女主角子君。早期的子君也很勇敢,当她遇见了家境不如自己的涓生时,敢于抛弃自己的家庭,和涓生住在一起。她宣称:我是我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时的子君无疑是大无畏的。可是和涓生同居的日子里,她沉迷于家庭生活,抛弃了曾经的理想,把所有重心都放在家中,不再看书,不再求进步,只想做他的妻子。生活中只有这一个身份。最终酿成了悲剧。
这种思想根源在于长期以来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在男权社会,男人把握了社会资源、话语权,女人没有人生自由、没有社会地位,为了生活必须依附男性,长期以往,这种思想根深蒂固,已经内化在女性心中。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到:“在男权社会中,女人是相对于男人不能自主的人。她在经济和社会上附属于丈夫,于是‘贤妻’是男人最尊贵的财产。”
当今社会仍然有许多女性将婚姻当成改变自己命运的转折点,希望嫁给一个有钱的男人后,就一劳永逸了。但事实告诉我们依附于男性的生活是不可能幸福的。
全职妈妈常有一种焦虑感,她们放弃了事业、朋友圈子,将自己全部投入家庭中,因为无法实现自身价值,不再产生经济收益,使得她们常常不被家人理解,自己也产生强烈的无用感。
演员刘敏涛在黄金年龄回归家庭,尽心尽力做好一个家庭主妇,然而婚姻最终止步于一根冰激凌。当时他们去日本旅游,她看到路边一家店里有卖抹茶冰激凌,她很想吃,但身为家庭主妇的她,想吃必须开口向丈夫要,她不愿开口,而丈夫也没有觉察到她的心思。
全职妈妈对社会的贡献并不比职场女性少,是否选择做全职妈妈也要看个人实际情况,想说的只是爱情并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女性更应当全身心投入生活,做到经济上、思想上独立,做自己的主人,和男人并排站在一起。这样生活无论如何变故,也永远有底气。
3.外力悲剧:“我”无知懵懂,却推动了整个悲剧的发生
作为主角的“我”,是推动整个故事发生、发展的关键,如果当初不是“我”带庆生去看戏,庆生不会认识会唱戏的金燕飞 ;如果不是我告诉玉卿嫂庆生有了女人,就不会酿成后面的悲剧。
当“我”发现庆生与金燕飞在一起时,“我”不是上去拆穿庆生,而是赶回来拉上玉卿嫂让她亲自去了解真相,一路上也不告诉玉卿嫂到底要去看什么。玉卿嫂正是看见真相后,最终选择和庆生同归于尽。
但是“我”只是一个孩子,孩子的“我”是不懂得成年人的感情的,所以“我”不需要为这件事额外承担责任,我们在小说中也看不到“我”对此事件后的心理活动,或者说作者在这里也有可能是故意没有表露出任何看法。这就更增加了小说的悲剧性,小孩子的“我”用”偶然“的不经意的方式目睹甚至推动了悲剧的发生,使人感到个人无法掌握自身命运的无奈和痛苦。
玉卿嫂对于“我”犹如母亲,“我”的母亲每天忙于交际,无暇顾及我,在小说中母亲的管教方式是以父亲的形式出现的:“你还不快点给我背起书包上学去,再要等我来抽你是不是?”让人感觉像是贾宝玉的父亲贾政在管教他读书。在这种情况下,我将对母爱的眷念自然的平移到了玉卿嫂身上,玉卿嫂对我也很尽心,她帮我洗脸,陪我做功课,带我出去吃夜宵,什么事都顺着我,是一个慈母的形象。
然而“我”却于无知懵懂中给她带来伤害。这伤害来自不可知的力量。白先勇受存在主义思想影响,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是荒诞的,人是偶然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处处受到限制,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
但存在主义同样肯定人的尊严,代表人物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意思是一个人是怎样的,是由这个人的一个个具体存在的活动所构成。存在主义鼓励人们去行动,在行动中成为自己选择成为的人,并对自己是怎么样的人负责。
白先勇的小说多以悲剧为主,吸取了存在主义积极性的一面,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存方式和价值,在《玉卿嫂》这篇小说中,表现出了他对人生和命运悲剧性的感受和思考。
结语:玉卿嫂端庄善良,同时又偏执疯狂。作为一个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美与道德美的人物,最终的命运让人叹惋,然而也正是因此,使小说具有极大的张力与情感冲击力,作者通过塑造玉卿嫂这一人物形象,对人性及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