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在20世纪的靖远,活跃着一批闻名陇上的文化人物,为地域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促进了当地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兴盛。这里介绍当时绘画界比较有影响的两位杰出人物,他们是贾仙舟和王遇文。
贾仙舟,名维汉,1900年出生于靖远县乌兰乡。青年时赴北平求学,主攻人物画像,兼习诗词创作,尤为擅长写词,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其诗词作品立意清新,朴实自然,对近代词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华民国14年(1925年),贾仙舟应聘在甘肃省公署任职,后又受聘于甘肃师范学校担任教师,讲授美术课程。民国19年(1930年),任静宁县县长。抗日战争时期,在甘肃省财政厅供职,与当代名人于右任、庐冀野等来往甚密,常切磋诗词书画技艺,互有唱酬,著有《滴珠楼词学》,书中内容分为词学、词集、词韵三大部分,格调新颖清丽,不拘泥于古。民国35年(1946年),在兰州出版发行专著《滴珠楼词学》,于右任为其题写书名,另著有《滴珠楼词稿》多卷留存后世。其后,终因生计所迫,穷困潦倒,奔波无定,于1946年在银川病逝,客死他乡,奇志未酬,令人惋惜。
贾仙舟是陇上闻名的词人,对词学有独到的见解,以为中国的古词赋“言其功能,可记事论理,咏物感怀,凡人事之一切抒情达意,皆可应用。乃其湮没无闻者,盖因历来论者,神乎其说,以为阳春白雪,调高难和,只有宗匠可以胜任,拒常人于百仞宫墙之外,无从一窥堂奥”。因而主张作词既要继承传统,按谱填词,剪裁就范,起承接合,也要注重整篇结构,立意求新,语句顺达,不必刻意雕琢,做到“作”词与“填”词相辅相承、文情并茂、寓意深厚。使词学走出自古以来阳春白雪、附庸风雅的窠臼,面向大众人物,贴近生活现实,不拘泥于陈式旧规,朴实感人,通俗易懂。其一生留存在世的诗词中,大多为慷慨爱国之作,热情奔放,亲切感人,处处洋溢着真挚的爱国情怀和杀敌灭寇的决心。
附贾仙舟词作四首:
十六字令
愁!何日才能雪世仇,惟恐怕白了少年头。
忆王孙·寄前方将士
谁知东海又扬尘,鼙鼓声声,惊梦魂,万里河山迷战云。盼王孙,展示长才歼寇氛。
相见欢·赠抗战将领
劝君休皱眉,仗吴钩,籍好男儿为国报冤仇。收失地,酬壮志,取封侯,莫负生平百万领貔貅。
金缕曲·和于右任先生原韵
满地峰烟起,算当年,金戈铁马,英雄无几。华夏凭谁勘大乱,已见寿星现矣!望南极,喁喁是倚。折狱推公为圣手,如砥柱,树孤垒。
立身雅与前贤比,论生平,驱驰国事,风云万里,八斗才华皆韬略,试问谁知所以?看寰海,何人能似?伟烈丰功齐不朽,好文章,又复垂青史,坛坫上,执牛耳。
靖远县平堡镇文化中心主任刘文清摘自杜树泽主编《靖远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