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魔鬼影评/观澜沧海
知道《最长一枪》这部电影,还是两年前的戛纳电影节,那时候导演徐顺利携众主创演员在戛纳亮相,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其实,电影本身倒不见有多少评论,而是曝光的两张海报令不少人感到惊艳。子弹和雨伞,罩上了一层沧桑和诡谲,国内电影海报,绝少能有这样的创意。
可没想到一等就是两年,直到这个月的6号才终于上映,中间是否经过审查的折磨,就不得而知了。
老实说,《最长一枪》是如今中国大银幕上绝少能够看到的民国题材电影,印象中,上一次看到,还是2016年的《罗曼蒂克消亡史》,再上一次,就是王家卫的《一代宗师》了。不过《一代宗师》主要聚焦广州,论拍上海,还是《最后一枪》和《罗曼蒂克消亡史》找到了那种海派味道。
影片一开始,便是两个欧洲人在上海的郊外田野上,谈论法租界的时政。远景镜头正打,远处浓云堆积,四下绿草拂动,几个身着黑大衣的外国人散落着放哨,这种轻飘闲适与暗流涌动,让画面非常讨巧。
而当镜头一转,回到上海的喧嚣街道,弄堂钟表店时,故事便开始迅速推进。王志文饰演的杀手老赵,身经百战,却在一次的任务中错杀了顾客,引出麻烦。
李立群饰演的杀手经纪人老杜,则周旋于上海各大巨商权贵之间。许亚军饰演的波波,与夏立克饰演的皮特,都是上海滩举足轻重的商人,但是因为利益冲突,打算互相暗杀。高捷饰演的商人王老,与法租界的最高行政官,相互勾结,筹谋暗自处理皮特和波波。
影片便在这种阴谋诡谲的暗杀计划中,让线索相互交织,形成子弹上膛、千钧一发的张力。这种叙事策略本身并没有毛病,在盖·里奇的《两杆大烟枪》、宁浩的《疯狂的石头》中,都有类似的设计。
然而甚为遗憾的是,导演徐顺利完全不信任这种多线叙事的策略。当波波和老杜交代暗杀计划时,皮特和余男饰演的情妇片段,总是插入进来;当王老和租界长官交换信息时,老赵与街头小孩的桥段又横加干涉;当皮特和余皑磊饰演的保镖密谋商议时,老赵和俄国杀手的对话又频繁出现。
这种总不让两人好好说话的桥段,在片中大量存在。不知道是导演觉得让两个人聊天太无聊,所以插入另外两人的对话,还是因为有太多需要交代的线索,把电影控制在2小时左右,不得不这么做。这种零碎的节奏,就连演技再好的王志文,也活活被导演这种“乱入”模式掐断了气。
不仅如此,一段故事没有说完便画面渐暗,重启的另一段故事则突兀至极,本以为这段故事总得说的清楚完整了吧!可结果这段故事没讲完,场景又重新回到了前一段故事。这种赶火车式的叙事策略,不但没有发挥多线叙事的张力,反而让每一条副线故事全线崩溃。
观众看完之后,只能记起王志文雅痞式的白头发,李立群略带调侃的对话,以及许亚军气势不俗的老大风范,除此之外,实在搞不清楚这种没头没续的故事,究竟要如何收场。
等到最后,本以为三个杀手、三方势力,总得以某种吴宇森式的英雄悲壮,或者昆汀式的猝不及防,亦或者宁浩式的宿命使然来安排时,余男的一次乱入彻底搞砸了整个计划,最终只落得一个混乱开枪,谁死谁倒霉的结局。
就连王志文最后非得开枪杀死波波,实现所谓的杀手信条,也变得尴尬可笑,因为他所追求的,绝不是这次暗杀任务所带来的专业成就感,而是获得酬劳之后,能够为革命事业带来资金援助的道德救赎。
难道是由于导演和编剧是广告出身,实在不懂电影叙事的玄机何在吗?可宁浩当年同样只是拍mv出身的草台班子啊!我们的确难以否认《最长一枪》在画面、时代还原、演技水平上的良心,但是如何在这种装满一大堆海派风韵的时代剧中,找到影片最后的情感落点,这或许是导演徐顺利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
当葛优在《罗曼蒂克消亡史》的最后,脱帽举手,被海关检查,一个时代的风流就此吹散,一个家族的王朝就此崩盘,那是一种泪而不可还的时代陨落。可王志文在《最长一枪》的最后,意象化地出现,空手打起高尔夫,请告诉我,这确定不是在给某地产楼盘做广告代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