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殊途同归
昨天晚上,前往某广场向修炼太极拳的同修,传授实战的意识与技艺,继续提高他的实战技能。
这位同修,主修太极,多次获得省级的太极套路比赛的冠军,基本功是相当扎实,全身的筋相当有韧性,对于我这个不怎么爱压筋的人来说,是相当羡慕了。
有意思的是,虽然各自都修炼国术,但他与我是两个路子的人。
他是属于在太极赛场上横扫对手的比赛冠军,一举一动皆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股劲儿随身走”的高手风范,进退有理的动作演示,让人看后不禁拍手称赞。
我是属于在野外粗犷生长的猫科野兽,一举一动看似“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但一瞬间的反应,如同猛虎全力扑兔,饿豹狂奔逐鹿的野性凶狠。
一位长期混迹于赛场拿金牌的主,一位爱模仿猛兽狩猎的实战派,真是应了他的话
“我虽姿态好看,却无实用之处。你虽姿态诡异,却干脆利落实在。”
今晚的任务,就是要提高他的技击之术,培养技击思维。
讲解拳理
“两手是一掌,全身是一拳。”
我十分认可这句话。这句话打开了中国国术的修炼法门与技击要诀的神秘大门,应该时刻记在心上。
两手是一掌:
何为一掌?左臂连同右臂,再加上背脊肌肉,这三个地方链接一起,才能称之为一掌。而不是仅仅指手掌这个局部的地方。
不管是擅长偏门强攻的八卦老八掌,梅花五掌摊膀伏的咏春拳,铁桥硬马的洪家虎爪,硬进无遮拦的形意劈掌,霸道猛进的八极阎王指路。
涉及到掌法这一个战术动作,都必须是两手是一掌,才算是正确发挥到该拳术的技击作用。
国术技击讲究不管从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瞬间,都能够瞬间发出最狠烈的破坏,或作出最坚实的自我防御。
如果不能做到速度、力量、协调、平衡、反应等结合起来,所有拳术不过是无本之木,花架子的招式罢了。
全身是一拳:
指,修行者本人以自身的双肩后背、腰椎脊骨、身下胯骨为根本,通过贯通全身的关节部分,驱动全身的肌肉与神经,结合自身的意念及气劲,进行每一个技术动作。
进攻与防御,都需要全身来参加运动。
实际技击当中,我相信绝大部分的修行者,想要将自己学到的东西进行运用,进退之间能够自如地进行有效攻击,有效的防御,往往有种有心无力的苦涩感。
将整体劲、爆炸劲、疾速劲、弹抖劲、螺旋劲、横劲、劈劲、寸劲的有效结合,才是国术对力量的要求。
对内保自身的性命安全,对外制服敌人之侵犯。如果在那一瞬间突然发现自己不敢果断的进攻与防御,这会让修行者自我怀疑,甚至会漏出弱点,严重者会因一时失神而害了自己。
无法领会全身是一拳的真正内涵,就无法调动全身的力量,也就不能随我心意,进行有效的攻防合一。
基础功法
为了更快地提高这位太极同修的技击能力,我特意将几个门派的入门修炼功法看了一遍,并做好对比,以此来印证自己的想法。
周家螳螂的三步箭,鹤形的三战,虎形的三战,龙形的十六动,咏春的小念头,是我研究的功法对象。
这些功法,属于比较简单且有效的修炼功法,被视为各门派拳术入门必修的功法。
这些功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进退之间用三角弓马来移动,手法中出现最多的是双枝手,双标指,双虎爪,来训练自己,强化手臂与马步。
这几家的功法都是通过相似的动作,来练习自身的劲道。
总结如下:
1. 弓箭步强化腰跨的活性。
2. 左右脚换边进退培养移动意识
3. 双枝手修炼吸气时内气充盈的柔劲
4. 双冲拳修炼呼气时劲道猛发的刚劲
5. 双标掌修炼二段呼气时爆发的弹劲
6. 双扣爪修炼二段吸气时内敛的整劲
这位同修无法运用太极进行技击的原因,是源于对自身的劲道不会使用,通过演练相应的基础功法,让他直观的了解何为发劲。
懂劲才能用劲,万变不离其宗。各位同修若有兴趣,可以上网寻找相应的视频进行对比,也可以私聊我哟。
需要注意的要点
“动如猛虎下山扑剪,静如蛮熊摒息守洞”
注重动静刚柔之间的变化,是本门在技击中一直强调的理论核心。
所有的动作变化,都源于自己意念的走向。我的这位太极的同修希望能够学习的,便是本门对一念之间的变化技巧。
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以太极拳为例,双手捧起,双手放下,两个动作就算是太极的起势了。很简单,就是一高一低,一起一落。
有些同修将这个动作拿来调节自己的气血,有些同修拿来当拳术修炼的起势,有些同修则是当做好看的动作罢了。
不同的理念之下,同一个动作起着不同的结果
在我的眼中,两只手同时抬起,然后放下的太极起势,这个动作是练弹抖劲的动作,是训练长桥劲道的动作,也是训练长桥听劲的动作。
既是修炼自身功法的起势,也是实战运用的最朴实的动作。
抬手可弹击对方的门面,落手可擒拿对方的双手。
与太极同修的交流过程中,通过讲解“野马分鬃、闪通背、白鹤亮翅”这几个动作的实际应用,他了解套路招式背后的含义,编排的目的,以及技击中的攻防变化。
太极奸、八卦滑,最狠最毒心意把。
修行者一旦明白了拳理后,如同一位长期念书的读书人,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通过演练“周家螳螂三步箭、鹤形三战、虎形三战”等功法,这位太极同修更直观地明白,应该如何结合自己的套路动作与自身的力量,将套路太极演变成实战太极。
这也算是有所收获了。
效仿猛兽
课程结束后,太极同修问了我一个问题。
“为什么你如此懒懒散散,搭手之间,却能够将爆发出这么迅猛的攻击,如此顺畅的变化?”
我笑了一下,想了一下便回答他。
理念的不一样,会带来不一样的实际效果。
我们虎鹤门杂洪一脉,与常见的洪家拳不一样。本门的风格更多的是模仿猛兽本身,结合各家拳术的精华于一身,技击一手多变,全身是兵器的拳术。
虎鹤门的修行者,往往有一个特点。
修炼过程中,安静的时候,如同猛兽懒散中眯起眼睛,聚气凝神。动起手来,则是拼尽全力扑出猎杀般,如虎入羊群。
修行杂洪的拳师,在演练拳术的过程中,会散发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野兽附体的感觉。
在这种理念之下,搏击只是一种本能。任何拳术都能融会贯通到自己的身上,演变成属于自己的东西,为我所用。
洪家拳中的十形拳,是效仿十种猛兽而编排的十套拳术。
通过模仿不同动物的形态与风格,将自己代入到野兽思维中。借此来锻炼自身的技击意念与身体素质,让自己谨记:仿兽者,极猛也。
通过效仿“龙蛇虎豹鹤,狮象马猴彪”这十种野兽,体会十种不同意念,会收获十种不同的感觉。
第一形:龙形
龙形,御云飞于九天之上,腾云驾雾,变化多端。
龙形,主练神情意念。
神念清晰,自然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意志、心情以及个人的反应,外示安宁,内藏城府。以柔制刚,一柔一刚,吞吐浮沉,随心所欲。
第二形:蛇形
蛇形,拨草于荒山野岭之间,来去无踪,骨软身柔。
蛇形,主练体内精力。
体内精足,则体力充沛。自然目明、脑聪、血通,气畅,技击之时,效仿蛇类,安静盘身伏地,警视猎物;张嘴吐舌,恫吓敌人;猛然缠绕御敌,难以摆脱;牙能咬皮破肉,缩身蓄力,移动无影而不被感知。
第三形:虎形
虎形,从风而动,上山下山搜山走,一扑一剪猛回头。
虎形,主练全身骨力。
体内骨坚,则心生底气、胆生勇猛、意志坚定、如虎之姿态,抬头昂首,虎视眈眈、身坚体壮,虎背熊腰、效仿猛虎扑兔用全力的舍我,呼啸山林之王者之风。
第四形:豹形
豹形,铜头铁尾,矮身奔跑,背后偷袭,如雷迅动,牙咬爪扑。
豹形,主练体内筋力。
锻炼指骨,肘骨,肩骨,项骨,腰脊,胯骨,膝骨,踝骨,要求周身是兵器,起落皆进攻。爆发力当属第一。效仿猎豹耐心等候猎物之状态,起身追捕之果敢,扑杀猎物之预判准度,奔跑之间的迅猛。
第五形:鹤形
鹤形,一身飘逸,敛气内藏,生活于竹林仙湖之中,灵巧之物。
鹤形,主练体内气息。
气稳则气沉,气沉则气足,气足则血行,血行则肉涨,肉涨则力大。灵鹤立于地,示意安稳无虑。若鹤欲争斗,则猛鹤啄物如矛刺,翅扑于外如盾击,看似无力,实际刚柔并济,棉里藏钢。
古代的五种猛兽,生活在不同的生活环境,各自有不同的生活习惯,以应对大自然的考验。但一生只能如此,做不到虎能飞于天,鹤能奔跑于地的状态。
但古代的宗师师傅,通过模仿他们,以人身来融合各自的长处于一身,应对不同的技击需求。
如同个人在面对不同的突发情况时,需要作出相应的反应。任何期望一招鲜,吃遍天的做法,是不科学的。
为人处世是这样,练拳也是这样。
实战的本质,就是在一瞬间,脑袋中思考提出最有效的解决方案,本着将风险降到最低的目标,解决当前的问题。
正如遇到烧菜做饭,锅中着火,普通人会惊恐用水浇灭,而专业人士会冷静地用盖上锅盖。
技击也是如此,是要将对手彻底击倒,还是放对手一马。全凭自己一念之间的决定。
国术技击的凶猛性,在于目的单纯:模仿野兽,为了生存,在一瞬间,拼劲全力扑倒猎物。
正如人的手掌分正反两面,国术的养生作用也是很有价值的。
我们作为有素养的修行者,除了了解国术的积极性,知其凶而不用于械斗,通过国术的修行来锻炼自己的身体,修炼自己的身心,建立属于自己的哲学思维,也是大有裨益。
从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其乐无穷,达到真正长生久视。
有掀桌子的能力,更要有不掀桌子的涵养。
练拳最忌讳得意忘形,往各位同修除了做身体的修行,也要做好心灵上的修行。
课后总结
技击者,无非就是将心比心。
一个眼神能判定对方心中所思所想,一个微小的动作能预判并推演对手的进攻路线,一搭手便能通过对手的劲道和肌肉变化了解对方的功夫深厚,将心比心,舍己从人。
如此,自然能做到进退有度,收放自如,控制自己之余也能控制对手,这就是功夫。
练拳懒,是因为已弄懂了拳理,用最少的时间换取最大的效益,获得自己想要的欢喜,便可以慵懒下来。
修炼懒,是因为已形成了好习惯,通过习惯的力量来塑造自己,达到内外双修的地步,这也可以慵懒下来。
懒得动,是懒得随意动手。“天下无敌”只有三种情况。一是杀光所有人,只剩自己便是天下无敌;二是与天下人做朋友,这也是天下无敌;三则是自己自裁,命赴黄泉,自然也是天下无敌。想到如此,自然就难以心生争强好胜,只剩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生活不也是这样吗?
懒,是高效率下的恩赐礼物。懒,也是一种修行。
ps:懒,不等同拖延,也不是不努力的借口。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