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秋天,暑退凉来,此季的月辉好似一袭银纱,雾一般笼罩在山野村舍,给人以凉来正当时的感觉,“秋月”成为了中国文人咏怀的一大主题。朱熹是宋明理学的开拓者,又是古今《易》学的集大成者,他的诗作大多都带有“理学”和“阴阳”气息,比如“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等等这些有着鲜明理、易义理的诗作都出自朱熹之手。他的这首《秋月》更是微妙地表达了理易的精髓,读来如沐如浴,真有“空水两澄鲜”的感觉。
作品题为“秋月”,从诗的“起承转合”上看没有一处写月,但读者眼帘一入此诗,月的清辉似乎从每个字的间隙里通透到纸面上,这就是朱熹构思的独到之处。
秋月
朱熹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诗以一个精彩绝伦的比喻开端,作者把银银月辉比喻成清清溪流真是绝笔之喻,郁郁葱葱的山体月辉闪动好似清溪从山头流淌而下,山山有水,满“空”皆水,浩月下空水如此一体澄鲜,作者只感一丝丝凉意从这空水一色里冷冷袭来,不由得感慨时光如梭又是一年秋至。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上两句作者把月光比喻成水,下两句作者即借水之性水之德抒怀。老子云“上善若水”,民间也有语云“一水为净”,诗人在静观月色如水,心灵霎那似洗涤般清洁明净,便油然而生出一丝超尘脱俗、悠然自得的物外心境。此一念,红尘便阻隔在“三十里”之外,自此后,“致虚极,守静篤。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任“白云”漂游“红叶”飘逸……
理学易学不仅是内圣之学而且是心性之学。内圣之学在于个人自觉地作圣贤工夫、作道德的实践以完善自身之德行,圆满人格之学问;心性之学在于通过世间万事万物的阴阳两属性启迪个人心智,而使自己致知、致用、致道,即“格物致知”。朱熹通过秋凉的月光,内省心境,逐渐解脱了尘世地束缚,达到了心灵的自由,其实际意义已将个人有限生命扩充至无限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