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侨报综合报道】知名作家刘以鬯(音“畅”)8日在香港辞世,享年99岁。香港特区政府9日对此表示深切哀悼,赞扬刘以鬯是香港的文学泰斗。刘以鬯出版的作品有40多部,其小说具有摩登的现代都市色彩,风格独特,其作品《酒徒》更是中国公认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其他重要著作包括《对倒》《岛与半岛》等。
《酒徒》作者、被誉为“香港文学泰斗”的作家刘以鬯,8日永别香港。
知名作家刘以鬯(图左)。(图片来源: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1918》截图)
作品启发王家卫电影《花样年华》
综合中新社、上海澎湃新闻报道,9日凌晨,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黄淑娴在社交网站发文悼念并透露:“我们敬爱的香港作家刘以鬯先生,于北京时间2018年6月8日下午2时25分在东区医院逝世。”
刘以鬯原名刘同绎,1918年生于上海,上世纪40年代末移居香港。刘以鬯身兼作家及报刊编辑,1985年创办《香港文学》月刊,担任总编辑至2000年。
“当年离开内地到香港,身上带的钱并不多,以为顶多在香港住几星期。但打仗一路打到南方,我就在香港回不去了。最后,我当时拿的钱都用光了,身上只有一支笔和几张白纸,然后就写稿,生活就这么过下去了。那个时候香港的稿费是,1000字三四块港币。当时香港买一碗馄饨面都要三四毛。写2000字一篇的稿子,每天吃馄饨面也能过。所以,我就靠一支笔在香港活下来了。”8年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刘以鬯如是说。
这位毕生从事报刊文学编辑和创作的文化人,在近百年的人生中,出版的作品有40多部。其小说具有摩登的现代都市色彩,风格独特,其作品《酒徒》更是中国公认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其他重要著作包括《对倒》、《他有一把锋利的小刀》及《岛与半岛》等。
此外,香港知名电影导演王家卫的名作《花样年华》及《2046》,灵感就是分别来自刘以鬯的长篇小说《对倒》及《酒徒》。
刘以鬯先后在2001年和2011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荣誉勋章和铜紫荆星章,表扬他对香港文学艺术的贡献。
引入“意识流”标志性作家
刘以鬯一生致力于推动香港文学发展,其离世引发香港各界人士缅怀。
香港大公网报道,与刘以鬯相识廿载的岭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黄淑娴,8日下午将社交网站画面转为黑色,唤起人们对这位世纪文学大师的追思。
与刘以鬯创办香港作家联会的潘耀明赞刘是香港文坛地标性的人物:“他是香港作家中,最早引入意识流的作家之一,一生对香港文学的推动功不可没。”香港公开大学赞誉刘老的文学创作上承三十年代上海新感觉派,下启六七十年代以后香港的现代主义文学发展。
香港作家联会转达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书记钱小芊对刘以鬯去世的悼念以及对其家属的慰问。作联和世界华文作家联会发布唁电高度肯定刘以鬯对香港文学的贡献:“他为了繁荣香港文学创作,主编香港报刊的文学园地,于30多年前创办了‘香港文学’。他将长存于香港作家和华人作家心中,永垂不朽!”
作联副会长、《香港作家》总编辑蔡益怀表示,倘以“文学先锋”、“文坛教父”称呼刘以鬯也绝不为过,“他的作品如《酒徒》《对倒》等,已成为香港文坛经典之作,发挥相当大影响力,引领不同年代文学人。刘以鬯走完他的文学人生路,大家应为他感到高兴。”
半世纪姻缘 千里一线牵
刘以鬯逝世,众人惋惜之余,又敬佩他一生有一位贤淑能干的妻子罗佩云默默支持,他们的婚姻,历经半个世纪的考验,感情愈久弥坚。
1948年,刘以鬯在香港一家报馆当编辑,但因处理编务不合老板意思被裁。1952年再度南下新加坡,依然受聘于报馆,在报馆任职几年间,常到歌舞厅听歌解压,认识了现代舞舞蹈团的当红女主角罗佩云。当时,不少人对他们的恋情并不看好,但两人冲破重重难关,由新加坡到香港,开始了“未尝二十四小时分离”的婚姻和家庭生活。二人总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刘以鬯每有稿件、出书的事宜,刘夫人总熟悉胜似秘书,在刘以鬯身体不佳时,罗佩云悉心照顾他,经历五十年风雨,两人依然形影不离,出入皆双。即使今年,刘先生因病入院,她都一直默默陪伴在侧,仍然不离不弃,堪称文坛真爱的典范。